首页 > 经典句子 > 精选古代关于农业重要的诗句95句文案

精选古代关于农业重要的诗句95句文案

提问时间:2023-11-09 13:06:55来源:未知

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

1、与中国古代农业有关的成语

(1)、(解析)据材料“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座落、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等21项内容”,可知明代土地买卖契文内容详细,有利于规避因土地买卖引起的利益纠纷,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存在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在商品经济上,并不是土地买卖,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土地买卖的契文,与小农经济的瓦解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在农村里,这样的民谚还有很多,像“玉米地里带绿豆,一亩多收好几斗”说的是玉米地里可以套种绿豆,这样可以增收。而“深种玉米,浅种麻,辣子种上扫帚拉”、“萝卜是根,种提要深”则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特点。

(4)、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5)、 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学问就是人们从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农业。

(6)、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

(7)、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

(8)、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9)、 最富足的人也不能离开农业。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色诺芬   

(10)、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11)、夏至无雨,囤里无米。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12)、(解析)秦汉时期出土铁农具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农业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发展,故选C项;出土铁农具数量增加说明生产力得到提高,但“质的变化”的说法明显不妥,排除A项;“得到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秦汉时期铁农具仍未得到全面普及,排除B项;铁农具属于生产力方面,无法据此推知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13)、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14)、这都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没有肥料想要把田地种结实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15)、《市南物理》系列专题:科普读物(中国古今物理成就和应用)(2)

(16)、(意思是插秧日期不能晚于夏至,否则水稻的生长发育眠期不够,最后很难成熟,产量很低,甚至失收,粮食不多。)

(17)、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18)、这句民谚是说,菠菜的最佳种植时间是在秋分时节,而等到立冬的时候就要给菠菜盖上塑料膜来保暖了,这样才能在第二年的清明时节还有菠菜吃。

(19)、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20)、从唐宋开始,清明逐渐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的习俗融合进来了,成为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节日。

2、古代关于农业重要的诗句

(1)、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2)、头水浅,二水满,三水四水往上赶。冬水透,青苗厚。

(3)、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夏至三朝雾,出门要摸路。

(4)、(解析)从上述表格中的数据看,均田制下的农民粟、绢帛和钱都有一定程度的剩余,说明农民的生活状况是比较好的,所以可以推知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总体上较好,故选C项;从三个剩余率的数据看,其平均剩余率应该是在20%以上,排除A项;题干只是在说农民的收支情况,并没有提到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由于农民的生活状况较好,所以说明当时的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所以均田制有必要继续存在,排除D项。

(5)、意思是说,就算是过了端午节了吃过了粽子了,很多人都认为天已经暖活了,可以穿的少一些了,殊不知,这个时候仍然还是会有较凉的天气。意思是告诉人们,别急着一下子就脱掉太多的衣服,天气无常,会有反复的。

(6)、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8)、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9)、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卖薹菜。

(10)、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桐树开花,正种芝麻。

(11)、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12)、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13)、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14)、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15)、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16)、六十天荞麦四十天雨,荞麦沟里不积水。荞麦不怕连阴雨,小麦不怕火烧天。

(17)、枣儿塞住鼻窟窿,提着耧腿耩豆种。枣儿红肚,磨镰割谷。

(18)、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19)、距今5500-6000年前,神农氏即炎帝是传说中的铲草兴锄的原始农业始祖。神农氏又称炎帝,开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成为传说中的铲草兴锄的农业始祖。炎帝神农带领臣民们用智慧与勤劳告别了荒蛮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创造了一个和谐、安乐、幸福的“稷丰谷源”。

(20)、(解析)“采桑”属养蚕业,“耕种”属种植业,“牧羊”属畜牧业,这些生产方式同时出现在河西地区的壁画中,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多元并存,故选B项;材料中,仅“采桑图”与丝织业的发展有关,而“耕种图”“牧羊图”与丝织业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的三幅壁画无法判断当时河西地区的生产模式是否为家庭经济,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

3、古代有关农业的词汇

(1)、(意思是,寒露前后可以种豌豆,霜降前后可以种冬小麦。)

(2)、嘴哈气,麦下地。肥料与农业肥料建设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3)、(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转变,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征税标准的变化,土地经营权没有改变,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主要是因为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唐代纳税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征税标准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D项。

(4)、《市南物理》系列专题:科普读物(中国古今物理成就和应用)(10)

(5)、 “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的配合和有效的联系,正体现了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谚语以其通俗简短、生动活泼的语言渗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窗口,它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农民的心声和爱憎。农业谚语在汉谚中数量大,是汉谚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农业谚语的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数量之繁多,以及知识概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农业谚语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农耕文化的谚语浩如烟海,这些农业谚语在当今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我国的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自然气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的注意,因此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气谚语。

(6)、蓄水防旱,该打八斗打一石。天旱水如油,莫让它自流。救水如救命,保水如保金。

(7)、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8)、善有善报的谚语举例有:人发善愿,天必行之;善恶到头终有报,远走高飞也难逃。但也另有一说法,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善有善报”的理念与佛教有关。佛教认为“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

(9)、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

(10)、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11)、道理: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根据生产劳动中的亲身经验,总结了一套人事方面的口诀、谚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谚语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农业生产是民众的活动,用谚语来反映民众的生产劳动,就显得特别的亲切随意、生动贴切。

(13)、后来,大妈当奶奶了,带着孙女,才切心的体会这谚语为什么春天天气比喻为孩儿脸了。

(14)、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15)、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16)、唐代江南地区,许多兴修的陂塘均可养鱼,还可以种植蒲、苇、菱、芡等经济作物。例如丹阳的练湖,“幅员四十里,菰蒲菱芡之多,龟鱼鳖蜃之生,厌沃江淮,膏润数州”。这说明当地

(17)、(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代政府通过在各地广立社稷和灵星祠,以官方规制的祭祀形式体现对祭拜农神的重视,进而提高民间对农业的重视,强化民间以农为本的意识,故选B项;根据所学,天人感应是关于天人相互关系的学说,认为“上天”能够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够感应“上天”,如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与祭拜农神关系不大,排除A项;根据所学,重农抑商的重要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恢复农业生产”主要发生在汉初,不符合材料中“汉代”的表述,且农神本身并不能起到恢复农业生产的作用,排除D项。

(18)、(解析)依据材料,唐朝前期对“授田的男丁缴纳粟一石,为国家服役二十日。不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称之为“租庸调制”,这种税制征收“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为无地农民提供土地,一方面保证了国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授田男丁需要向国家服役二十日,但也可纳绢或布代役,这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非强化,排除A项;唐代“租庸调制”课征平均“占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一定程度减轻了人民负担,但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代与“租庸调制”相应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但并未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不可能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

(19)、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关于农业的格言农业的格言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

(20)、(意思是,桐子花开的时候,就可以进谷种苗了。)

4、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谚语

(1)、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寒损根,霜打头。

(2)、唐太宗对流落“外蕃”的人口,采取回归者免除徭役与赋税3~5年的措施。此举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内地”,仅贞观三年(629年)自塞外归来者就有120多万人。这一举措

(3)、麦浇黄芽谷浇老,大豆最怕霜降早。谷子生得乖,无水不怀胎。

(4)、一滴水,一粒粮,贮水保水如保粮。人靠血养,苗靠水活。

(5)、(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6)、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7)、秧田要整一掌平,下种手要撒得匀。稀播秧苗壮,密播瘦又黄。

(8)、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9)、清明节大约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什么叫“清明”呢?

(10)、距今约2500年前,从先秦至汉,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主张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天人合人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已融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中国的农耕文化源于此。老子是道家的鼻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最重要的理论,所阐述的重要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融入我国的农业中。

(11)、(解析)据材料“恐霖雨至”“谨视天时”可知,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故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而《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时间不符,故②错误;据材料可知,明代仍然使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发展,故③正确;材料“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指给稻田施肥)……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体现精耕细作特点,故④正确;选择C符合题意。

(12)、八月十五下一阵,干到来年五月尽。冬至晴天一冬晴,入伏下雨三五天。

(13)、说变就变孩儿脸,明明哭闹着,一会变得满脸笑容,甜甜的叫着奶奶。前一刻完成不记得了,这就是一个奶奶经常见到的图面,脸变行太快了!

(14)、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

(15)、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文化资源。

(16)、 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   

(17)、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18)、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19)、道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市南物理》系列专题:科普读物(中国古今物理成就和应用)(9)

5、古代关于农业的典籍

(1)、人在。关于农业的谚语、格言、俗语农谚示例春不种,秋无收。

(2)、许倬云的《汉代农业》载:公元前2世纪中叶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和平之后,人口迅速增加,粮食短缺现象日益明显,这却被错误地归因于农业人口向商业领域的外流,进而为汉武帝摧毁私人贸易扫清了道路。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3)、 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4)、久旱大雾有雨见,久阴大雾转晴天。久旱东风不下雨,久雨东风不晴天。

(5)、⑤天气谚语,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⑥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如“豌豆开花,最怕风打”。农业气象谚语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引用时要注意在当地生产中加以检验,因地制宜地运用。

(6)、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只有通过施肥来保持土壤肥力,人们才可以真正地放弃刀耕火种加撂荒土地的原始耕作方式.推动农业向高级阶段方向发展。

(7)、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8)、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9)、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东虹日头西虹雨。

(10)、图王祯农书中描绘的700年前的生态循环农业示意图

(11)、观风测天谚语   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开门风,闭门雨。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西风不会晴。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南风不过过三不雨就阴天。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顶风上云,不雨就阴,急风行暴雨。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12)、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

(13)、在古人的观念中,气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征,也是“人”的观念塑造,这种超自然的人本理解,为原本自然的万千气象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属性。在远古时期,面对变化莫测的气候现象,人们深陷“天人相分”的思维逻辑中,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着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此后,古代先民在克服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的能力和“人事”的价值,“天人合一”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天”的自然表征,气象也由此逐渐被人们认识、把握和利用,并持久影响着历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社会层面,“顺天文,授民时”,人们长期利用气象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社会经济,从事农业、牧业、交通、祭祀、水利等活动。同时,面对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气象灾害,历代官民积极抗争,全力应对,利用各种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务实高效的气象预报制度和灾荒赈济体系。在政治层面,中国古人相信“天文变,世俗乱”,“天垂象,见吉凶”,认为天道与人事、天变与政治有着神秘而微妙的关联,凡君臣事天不诚、赏刑不当、忠良未用、奸邪盈朝、听信谗佞、征敛掊克、靡费天下、刑狱冤滥等,都会上干天和,招致天变。《史记·天官书》谓:“凡天变,过度乃占。……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汉代董仲舒将其总结为“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此后,这种“天人感应”“灾异天谴”学说长期成为制约皇权与重塑秩序的政治规范,并与历代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当为参用阴阳五行解释天气现象,如《大戴礼记》以阴阳解释气象:“阴阳之气各静其所,则静矣。……阳气盛,则散为雨露;阴气盛,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二气之化也。”郑玄注《洪范篇》以五行解释气象:“雨,木气也,春始施生,故木气为雨。旸,金气也,秋物成而坚,故金气为旸。燠,火气也。寒,水气也。风,土气也。凡气非风不行,犹金木水火非土不处,故土气为风。”这些不断积累的气象知识及文化解释,是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对气象规律、天人关系等复杂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客观书写,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天文、应对气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断增强的能力,且对今日之气象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4)、(解析)“增加了粮食供应,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说明高产作物的引进改进了民众的生活,也涉及到了社会经济发展,故选B项;“增加了粮食供应”说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不能说明国人的饮食习惯改变,排除A项;C项只体现了题干中的后半部分内容,以偏概全了,排除C项;D只体现了题干的前半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排除D项。

(15)、十年茄子九年瓜,芝麻就怕种重茬。六月种芝麻,顶头三朵花。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樱花句子网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精选古代关于农业重要的诗句95句文案

本文地址:/juzi/5910.html

相关文章

  • 精选摘抄描写秋天优美的句子用上成语142句文案

    精选摘抄描写秋天优美的句子用上成语142句文案

    摘抄描写秋天优美的句子 1、摘抄描写秋天优美的句子短句 (1)、叶子从大树上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大雁展翅飞翔。地上洒满了落叶,像一条金光大道,载着我的梦想伸向远方。 (2...

    2023-10-26

  • 144个情侣两个字网名一对两个字精选(情侣两个字

    144个情侣两个字网名一对两个字精选(情侣两个字

    一、情侣两个字网名一对 1、逆天 | 雅耳 2、爱不起i 3、安静。ζ5261|安亿。ζ 4、星空,月光。柠檬,草莓。 5、 6、喜欢吗?情侣头像一对两张VS情侣网名一男一女你喜欢吗? 7、意犹。ζ1653|未尽...

    2023-10-21

  • 精选读书正能量短句105句文案

    精选读书正能量短句105句文案

    鼓励读书的句子简短 1、鼓励读书的句子简短一点 (1)、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2)、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2023-10-26

  • 72个女生网名超拽高冷精选(女生网名超拽)

    72个女生网名超拽高冷精选(女生网名超拽)

    一、女生网名超拽 1、笑我钟♀情 2、(克里斯汀):含义是“徒”(这牌子的蛋糕也蛮好吃的) 3、ご单身ゞ小萌女 4、╭ァ扰乱地球 5、霸气带点狠i 6、你从来都不曾属于我ゝ 7、狂在骨子里的范儿 8、...

    2023-11-06

  • 58个带名字得情侣网名精选(带名字的情侣网名很

    58个带名字得情侣网名精选(带名字的情侣网名很

    一、带名字的情侣网名很皮 1、玖梦♠随梦甜软奶喘的情侣名。 2、叶络淞圸雪䙃黥玙 3、岁月只是静好♦时间却是纷扰 4、末、初 5、有点肉麻。。。好听二字干净情侣。 6、年年有风,风吹年年,...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