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句子 > 精选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到底讲了啥128句文案

精选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到底讲了啥128句文案

提问时间:2023-10-20 10:42:13来源:未知

萨特存在与虚无名言

1、怎么理解萨特存在就是虚无

(1)、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2)、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3)、1940年,萨特尚是初出茅庐的小说家。而这之后的半个世纪,这个不安分的“伏尔泰与斯汤达的复合体”非但自己没有正襟危坐,而且总让他的对手战战兢兢,并在全世界知识界掀起了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热浪。

(4)、“人就像是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5)、萨特《存在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存在与虚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7)、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8)、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

(9)、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10)、萨特的盛年,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以百万计的印量发售,即便是他的最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也被他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当成革命的圣经;他的演讲往往被热烈的群众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骚乱。

(11)、我活着,是因为我诞生了。我诞生,是因为我的父母孕育了我。我自己并没有要求诞生。但一旦我诞生了,活着,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追求尽可能好的结果,并尝试着给一开始就被扭曲的自由以正确的方向——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去做的。我说自由被扭曲了,是因为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们设想我们将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希望或寄托。我们的自由被扭曲,也受教育的影响,受新闻和媒体每天提供的信息影响。

(12)、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萨特的哲学理论是有其局限性的。西方国家的一些哲学家对萨特褒贬不一。姑且不谈英美分析学派、科学学派哲学家对萨特哲学理论的批评,即使是萨特的大学同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梅洛·庞蒂,对萨特理论也多有批评。梅洛·庞蒂批评萨特缺乏历史观,漠视个人和历史、实践的关系,脱离历史和社会孤立地研究人,认为萨特过于强调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的对立,仍然停留在辩证法的反题中而不知合题,仍然处在笛卡尔式的主体和一种无意义的不透明的客体对立中。萨特把自在自为的存在视为不可实现的想象,梅洛·庞蒂则认为这种存在现实中每时每刻都实现着。美国教授索罗姆在《从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一书中谈到,一九四五年以后,由于梅洛·庞蒂的杰作《知觉现象学》的出版,萨特的存在哲学黯然失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影响日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哲学流派。萨特的存在哲学作为一种过去了的哲学,它长存于哲学史上,启迪着人们的哲学思维。从这一点出发,中国的学术界、读书界需要认识它、知道它、分析它。拒绝了解它是愚昧,过分夸赞它的意义和价值也未始不是愚昧。

(13)、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14)、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15)、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16)、综上所述,萨特所谓的存在与虚无实质上指的仍然是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存在与思维。萨特在《存在与虚无》导言中自陈他写作此书旨在揭示一般存在的意义,揭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这两种不同类型存在的意义,在唯心论和实在论之外另辟蹊径,以求阐明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关系。然而,读完《存在与虚无》,我们感到正是在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上,萨特陷入了混乱。

(17)、说人是一个要成为上帝的“自为的存在”。表面看来,这似乎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主义者(确切地说,应是individualiste,而不是égoïste),但这恰恰说明,人的实在与其要成为的自因之间是没有一个共同的尺度,也就是说,人为了自因的存在而自我虚无化。每个人要成为的上帝是不同的,因为每个自为的自因是不同的。而每个自为的虚无化过程也就不同。统一的人类价值是没有的,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各种价值赖以存在的那个存在。萨特以此反对所谓的“严肃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人们用事物经验特质去吸出事物的象征价值,这是一种自欺的态度,为了摆脱世俗烦恼,掩藏目的,故作一种姿态,似乎人生路上已经安放下了种种任务,等待去完成。萨特反对这种伦理道德,他的存在精神分析法就是向人们揭露出人寻求的真正目的是自在与自为综合为一体的存在,人在价值面前是自由的,面对价值,他是不可能平静安宁的。

(18)、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19)、这就是是时光,赤裸裸的时光,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那里了。——萨特《恶心》

(20)、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2、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到底讲了啥

(1)、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创造吧。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点你应当怎样做: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中〕《荀子?礼论》

(3)、《存在与虚无》的中心论题是人的绝对自由,对于自在与自为的描述,意识运动过程的描述均是为这个中心论题做铺垫。

(4)、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5)、《存在与虚无》中自在与自为这一对重要概念借用的是黑格尔的术语。不过,萨特与黑格尔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区别开来、黑格尔通过否定运动,要达到自在与自为的统主客体的统一。而萨特的自在与自为是不可能统一的。这对自在与自为统一的否定导致对上帝的否定:否定了永恒与绝对,最终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分道扬镳了。

(6)、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7)、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如果选择一切为了实现自己自私卑劣的欲望,甚至不择手段,牺牲别人的自由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就把别人推入了地狱,而别人的生活都是在生活中的投影,害人者必会害己!

(8)、在萨特逝世时,数以千计通过阅读他的撰著才认识他的人,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反应,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位思想家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9)、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苍蝇》

(10)、丹图(Danto,A.C.)《萨特》(工人出版社,1986)

(11)、按照萨特的说法,存在只是同一性,意识是永远达不到同一的区别。那么,这二者之间如何发生关系呢。书中的存在孤立于意识,它全然不需要任何东西做依托而自在地存在。然而自为在向自我显现自身时同时显现了自在。意识是有意向性的,是向外的,没有意识的显现,即虚无的人类化,那存在又如何成其为存在呢?萨特不愿意让作为绝对虚无的自为产生于存在,但若没有这个作为否定规定的存在,虚无又从何谈起呢?反过来说,绝对自由的意识在实现自身的时候,不但因在处境中自由选择而产生焦虑,而且会在与存在遭遇时产生对存在的最初体验——厌恶。意识又何曾能够摆脱这存在的困扰呢?另外,还有一个自在与自为究竟谁在先的问题,“如果是自为在先,我们就陷入唯心论。如果是自在在先,我们就陷入实在论。因此,这里若不是一种暖昧性,至少也会有两种答案。”(让·华尔:《法国哲学简史》,伽利玛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第150页)可见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诚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萨特在这个问题上模棱两可,闪烁其辞,试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走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走不通的。存在与虚无既对立,又有交流,它们无法统又绝对不可能真正地各自独立。这就是萨特摆在读者面前的说不清的存在与虚无,当然,对萨特来说,他并不要对之进行圆满的解释,而只是要按他所设想的样子原原本本地进行现象学的描述,引导人们由此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

(12)、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

(13)、萨特生前,人们称颂他卓越的才华与富有正义感的人格,但也一直有人抨击他的政治信仰,并在他的生活作风上大做文章。如今,法国人纪念萨特,更多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留恋和向往。在一篇纪念萨特的文章中一位受访者说道:“我怀念萨特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的法国只有两张面孔,那就是戴高乐和萨特。”

(14)、按照萨特的说法,存在只是同一性,意识是永远达不到同一的区别。那么,这二者之间如何发生关系呢。书中的存在孤立于意识,它全然不需要任何东西做依托而自在地存在。然而自为在向自我显现自身时同时显现了自在。意识是有意向性的,是向外的,没有意识的显现,即虚无的人类化,那存在又如何成其为存在呢?萨特不愿意让作为绝对虚无的自为产生于存在,但若没有这个作为否定规定的存在,虚无又从何谈起呢?反过来说,绝对自由的意识在实现自身的时候,不但因在处境中自由选择而产生焦虑,而且会在与存在遭遇时产生对存在的最初体验——厌恶。意识又何曾能够摆脱这存在的困扰呢?另外,还有一个自在与自为究竟谁在先的问题,“如果是自为在先,我们就陷入唯心论。如果是自在在先,我们就陷入实在论。因此,这里若不是一种暖昧性,至少也会有两种答案。”(让·华尔:《法国哲学简史》伽俐玛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第150页)可见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诚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萨特在这个问题上模棱两可,闪烁其辞,试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走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走不通的。存在与虚无既对立,又有交流,它们无法统又绝对不可能真正地各自独立。这就是萨特摆在读者面前的说不清的存在与虚无,当然,对萨特来说,他并不要对之进行圆满的解释,而只是要按他所设想的样子原原本本地进行现象学的描述,引导人们由此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

(15)、所以,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里面,透露着一种忧郁的气质,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自由创造自己的人生,但这种自由也是一具有否定性,我们拥有在追求着什么,永远在期盼着什么,换句话说,人可以通过自由拥有人生的意义,但是实际上,我们永远在追求人生的意义的路上,停不下来。

(16)、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17)、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死无葬身之地》

(18)、《存在与虚无》的确算是萨特著作中比较难读的一本,以至于这本书的难度使它的接受度和所获得的名声不成正比。

(19)、萨特认为,自为的人是处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他是存在的欠缺,他缺少的是存在,他追求的也是存在。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而一个人永远不会完全是他所是的那个人。这就是萨特所说的时间化的过程:人总是被一个将来所牵引,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异己,他就是希望。意识是一种虚无化的活动,在这种意识活动中,人使对象世界虚无化,同时使自身虚无化,人的这种虚无化的能力意味着人超越当下的给定的存在,摆脱了实在世界里因果关系的束缚,意味着一种欲望、一种希望、一个未来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意味着自由。

(20)、萨特的名著《存在与虚无》,其实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而虚无就是自为的存在。

3、萨特 存在与虚无

(1)、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2)、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3)、首先要指出的是,萨特所说的自由乃是一种选择的自由。萨特在谈到自由时,总是联系一定的处境谈论自由的。处境是以人的处所、过去、周围、邻人和死亡这五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详尽地分析了何以人在这五种处境中都是自由的。简言之,人不能摆脱他的处境,但可以自由地对待他的处境,可以通过选择自由地赋予处境以意义。咖啡馆侍者可以选择做或不做咖啡馆侍者,也可以通过选择积极服务或消极怠工来确定这个职位对他的意义;拦路的岩石对于要攀登通过它的人来说是一种障碍,对于其它人则不成其为障碍。处境可以束缚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阻止人自由选择,人在处境中是绝对自由的:没有一种处境能比另一种处境有更多的自由。萨特在其名剧《苍蝇》中形象地表达过这种自由,众神之王朱庇特对俄瑞斯忒斯说:“如果你胆敢声称你是自由的,那你就应该夸耀一个被关在牢底,戴着手铐脚镣的囚徒的自由,就该夸耀一个备受磨难的奴隶的自由。”俄瑞斯忒斯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呢?”显然,在萨特看来,囚徒、奴隶被剥夺了身体的自由,但并没有被剥夺思想的自由。如前所述,萨特把人的意识规定为否定性,虚无,人有将处境虚无化的能力,在任何处境下,人都有否定的自由、意向的自由、选择的自由。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萨特所说的自由仅仅是一种想象的自由,抽象的自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并不等同于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处境规定了每个人自由的区别,人只能虚无化他自己的处境,选择不是对存在的选择,而仅仅是对存在方式的选择。

(4)、何谓存在?何谓虚无?这是《存在与虚无》力图要阐明但却始终未能说清楚的问题。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凡提到存在,指的必是“自在的存在”,凡提到虚无,指的则是作为意识的“自为的存在”。萨特把存在规定为没有否定、没有矛盾、自身同自身充实的自在存在,它不透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没有变化,没有可能性,一言以蔽之,“存在是其所是”。虚无也是一种存在,虚无存在着,它就在世界中。虚无和自在存在不是同一意义上的在,虚无是对存在的否定,虚无是存在的裂缝,是存在的缺乏,是从存在那里获取存在的,是“借来的存在”。和存在的规定性相反,虚无是自为的,它透明、空洞,它是它自己的可能性,永远在变化,它“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

(5)、人的实在永远是介入到一个自由计划之中。但还应该规定这个自由计划与存在之间建立的关系类型。这就需要存在精神分析法。萨特以现象学的方法,从人的实在到意识,从意识的意向性到人在处境中的自由,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实际上就包括一个从本体论到伦理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伦理描述的性质。

(6)、——杜小真:由虚无到希望(谈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7)、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和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8)、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9)、每样存在物都是毫无理由地诞生,因怯弱而延续自己,再偶然地死去。〔法〕萨特:《呕吐》

(10)、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恶心》《苍蝇年》《自由之路》等。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1)、《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

(12)、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13)、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感恩珍惜的名人名言感恩与孝敬的名人名言感恩励志的名人名言精选曾国藩名言经典名言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14)、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15)、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恶心》

(16)、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17)、物质就是以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的感觉的一切东西。〔法〕爱尔维修:《爱尔维修》

(18)、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19)、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20)、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4、萨特是位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

(1)、人总是处于和他者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人本身不过是一个相对他人的概念而已,没有了他人,人也就不再成其为人,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

(2)、《肮脏的手》(1948)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观念戏剧的代表作品之它是继《死无葬身之地》(1946)、《可尊敬的妓女》(1946)之后又一部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3)、这里“色”是假有——因缘和合而有,这里“空”谓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断常之见,认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着,第一真谛也。

(4)、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5)、人所以是自由的,首先是因为,人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他自身,而是一个面对自我的在场,他总是要向外超越,自由就是人的实在核心中的虚无,它迫使人不断地自我造就,而不象自在那样单纯地“是”。所以,不应把萨特的自由理解为人的本质,而应说人就是自由,“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存在与虚无》第495页)“人命定是自由的”这句名言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由的意义,这句话直译为“人被判决为是自由的”(L’hommeestcondamné àêtrelibre)。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它:一是命定意味着人不能自己创造出自己的肉体来,他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到世界上来的;二是人一旦被抛到世上,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应为他所做的一切负责任。自由对人是与生俱来,无可逃避,它就是人的宿命。自由对于人与其说是一种幸福,毋宁说是一种痛苦。

(6)、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7)、这就是是时光,赤裸裸的时光,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那里了。 ——萨特 《恶心》

(8)、从宏观意义上讲,黑格尔哲学是萨特哲学首要的理论先导。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一部意识发展史,它显示了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因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而走向真理的漫长历程。萨特《存在与虚无》中对于意识——自为的存在的描述显然是源于黑格尔的这种不间断的精神运动的思想。萨特也是从意识内部活动出发研究人的存在,研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他赞同黑格尔把人的经验看作为向着未来的不断运动。其次,萨特接受了黑格尔的否定的辩证思想。精神的辩证运动意味着主体自身一分为从自身中树立起对立面,异化为客体,从此显示自我意识在时间上的一种真正的历史,展示、认识自己,然后再克服这种异化最后达到无所不包的实在——自我意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关意识、人的存在的初论明显受到这种否定思想的影响,萨特的自为“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的名言体现了意识内部的这种否定,而且他得出这个结论时所运用的方法也类似于黑格尔定义自为的方法。而有关人的存在和自由的重要观点都是由此发挥展开的。

(9)、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10)、让萨特更加出名的是他和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娃的关系,他们是终生的伴侣和情人,但却不受婚姻的束缚,他们达成默契,那就是不拒绝“偶然爱情”,还彼此开诚布公地分享这些爱情经历。

(11)、这就是萨特和存在主义者们感觉到,并重点关注的“荒诞”,很冰冷的事实,宇宙无目的的演化,原子无规则的运动,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在无意义的情况下发生。

(12)、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13)、其次,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自由,而是消极的、否定的自由。对于萨特来说,自由选择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下说“不”,就是拒绝和反抗。萨特在一九四四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到:“我们从来没有象在纳粹占领下这样自由。我们失去了我们的一切权利,连说话的权利也没有……正因为这一切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存在所做的选择是一种真诚的选择,因为它是在死亡的存在中作出的,因为它总是能够这样来表达:宁死不……。”这种否定性自由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作为一般哲学观来看,却是消极的、个人主义的。萨特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的主人公说他自己喜欢说“不”,永远说“不”,他甚至害怕建设美好的世界,因为那样他就只好说“是”,只好和别人一样地行动。由此可见,这种自由并非是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由能有什么实际的结果呢?萨特承认“‘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获得一个人所希望的,而是独自决定他所希望的,换言之,成功对自由说来是不重要的。”(《存在与虚无》第483页)

(14)、在能找到任何真理之前,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到自己。

(15)、何谓存在?何谓虚无?这是《存在与虚无》力图要阐明但却始终未能说清楚的问题。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凡提到存在,指的必是“自在的存在”,凡提到虚无,指的则是作为意识的“自为的存在”。萨特把存在规定为没有否定、没有矛盾、自身同自身充实的自在存在,它不透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没有变化,没有可能性,一言以蔽之,“存在是其所是”。虚无也是一种存在,虚无存在着,它就在世界中。虚无和自在存在不是同一意义上的在,虚无是对存在的否定,虚无是存在的裂缝,是存在的缺乏,是从存在那里获取存在的,是“借来的存在”。和存在的规定性相反,虚无是自为的,它透明、空洞,它是它自己的可能性,永远在变化,它“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

(16)、《存在与虚无》一书写于一九四二年前后,于一九四三年夏天出版。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法西斯德国的占领之下,法国人民的抵抗运动蓬勃兴起。萨特在书中崇尚自由,讴歌选择,强调拒绝和反抗,反对消极无为和叛变、怯儒,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基尔·德勒兹比较中肯地描述了《存在与虚无》在二次大战前后对一代人的震动:“在解放时期,人们奇怪地踡缩在哲学史中。人们刚刚知道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我们就象年轻的猎狗一样奔向一种比中世纪还要糟糕的经院哲学。幸运的是有了萨特,他是我们的外在,他真是后院里吹出的一股清风……”(G.德勒兹:《与克莱尔·巴尔奈的对话》,法文版)

(17)、把艺术作品看作超验的成果,以为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益于世人。萨特经典语录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死无葬身之地》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自由之路》奇怪而感人的是,这段时间竟如此脆弱。任何东西都无法使它中断,然而任何东西都能使它破碎。《恶心》人不是别的,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与虚无》人是被判了自由这样一种徒刑。《存在与虚无》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存在与虚无》我可以帮助她,但她得有能力提出要求。我慢慢从她面前走过,眼睛瞧着她。她盯着我,但仿佛看不见我,她痛苦得不知身在何处。《恶心》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账。《文字生涯》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文字生涯》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不该触动人。我们使用物体,将它们放回原处,在它们中间生活,它们是有用的,仅此而已。然而它们居然触动我,真是无法容忍。我害怕接触它们,仿佛它们是有生命的野兽。《恶心》要感觉到它们,只须稍微孤独一点就够了,孤独到正好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摆脱那个可能是真实的事情就够了。《恶心》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的人,他的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之中,他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讲得那样去生活《恶心》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密室》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恶心》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恶心》感恩的名言名言感恩的名言名言

(18)、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即使得到了自己的最爱,也依然会感到空虚。

(19)、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20)、《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5、萨特的虚无是什么意思

(1)、说人是一个要成为上帝的“自为的存在”。表面看来,这似乎可以说是一种个人主义者(确切地说,应是individualiste,而不是égoïste),但这恰恰说明,人的实在与其要成为的自因之间是没有一个共同的尺度,也就是说,人为了自因的存在而自我虚无化。每个人要成为的上帝是不同的,因为每个自为的自因是不同的。而每个自为的虚无化过程也就不同。统一的人类价值是没有的,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各种价值赖以存在的那个存在。萨特以此反对所谓的“严肃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人们用事物经验特质去吸出事物的象征价值,这是一种自欺的态度,为了摆脱世俗烦恼,掩藏目的,故作一种姿态,似乎人生路上已经安放下了种种任务,等待去完成。萨特反对这种伦理道德,他的存在精神分析法就是向人们揭露出人寻求的真正目的是自在与自为综合为一体的存在,人在价值面前是自由的,面对价值,他是不可能平静安宁的。

(2)、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3)、萨特要用悲剧主人公俄瑞斯忒斯自我选择的英雄气概,扫清处于战后苦难荒诞之中人们的悲观失望情绪,号召人们积极介入现实生活。《苍蝇》创作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是一部利用古典题材影射现实的杰出作品。

(4)、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5)、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6)、另外,这种否定性还表现在,我们永远在追求着什么,我们拥有不知满足,也表现出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永远在要求现实对自我的超越。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之间左右摇摆。其实也表现出了一种否定性,按照叔本华的思想,我们总是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否定过去,否定现在,而渴望着未来。

(7)、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8)、在年老的人看来,青春美妙,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但是,年轻如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总是在无病强说愁,或者颓废消极地殒磨青春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

(9)、《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

(10)、人的自由,在于思想的的自由;哲学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哲学家康德说,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自由是一种说“不”的权利。而萨特的自由观,是建立在虚无基础上的,是源自意识的绝对自由,但这种绝对的自由导致没有固定的本质,同时,这种自由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责任会带来痛苦。

(11)、美国哲学家路德·宾克莱说:“……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他(指萨特)大概是被人们引述的最多而又被人们了解的最少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很多人知道作为社会活动家、小说家、戏剧家的萨特,读过他的小说或剧本,却很可能没有读过他的晦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著作。然而,萨特首先是一位哲学家。撇开他的哲学,恐难全面、准确地认识萨特,而欲了解他的哲学,《存在与虚无》则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书。

(12)、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13)、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14)、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15)、萨特天生乐善好施,他似乎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也没有要求。战后他收入颇丰,按说应属于富人阶层,但他住小公寓,没有别墅和汽车,他将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给了需要钱的人,他对金钱以及世俗的荣誉均是一种超然的态度。

(16)、其次,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自由,而是消极的、否定的自由。对于萨特来说,自由选择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下说“不”,就是拒绝和反抗。萨特在一九四四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到:“我们从来没有象在纳粹占领下这样自由。我们失去了我们的一切权利,连说话的权利也没有……正因为这一切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存在所做的选择是一种真诚的选择,因为它是在死亡的存在中作出的,因为它总是能够这样来表达:宁死不……。”这种否定性自由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作为一般哲学观来看,却是消极的、个人主义的。萨特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的主人公说他自己喜欢说“不”,永远说“不”,他甚至害怕建设美好的世界,因为那样他就只好说“是”,只好和别人一样地行动。由此可见,这种自由并非是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由能有什么实际的结果呢?萨特承认“‘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获得一个人所希望的,而是独自决定他所希望的,换言之,成功对自由说来是不重要的。”(《存在与虚无》第483页)

(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5)

(18)、如果说,黑格尔从宏观精神上启迪了萨特,那么胡塞尔则为萨特提供了一种方法以寻求一条现实主义的哲学探索之路。萨特在一九三三年时才开始从阿隆(Aron)和勒维纳(Lévi-na)那里得知胡氏现象学,而他一接触现象学就为之倾倒,大有相识恨晚之感。胡塞尔按照现象(实际显现出来的)显露其自身的样子来观察现象(而不是像传统习惯那样依据主体对象认识论来把各种现象归入一些范畴)的方法正中萨特的心意,意识不再是一个事实,而成为超越自然的活动。胡塞尔的“现象还原法”表明本质并不在自我之中,而是当意识进入事物时才显现出来。萨特确从胡氏方法中获得极大的启发,他要从现象本身、即自为的存在的显现入手研究人的存在和自由。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为萨特确立了研究对象——人的实在,即在世的人,处境中的人。萨特接受了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主要观点,要实现一种处境中的意识的本体论。

(19)、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20)、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

(1)、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2)、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

(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

(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5)、从宏观意义上讲,黑格尔哲学是萨特哲学首要的理论先导。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一部意识发展史,它显示了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因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而走向真理的漫长历程。萨特《存在与虚无》中对于意识——自为的存在的描述显然是源于黑格尔的这种不间断的精神运动的思想。萨特也是从意识内部活动出发研究人的存在,研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他赞同黑格尔把人的经验看作为向着未来的不断运动。其次,萨特接受了黑格尔的否定的辩证思想。精神的辩证运动意味着主体自身一分为从自身中树立起对立面,异化为客体,从此显示自我意识在时间上的一种真正的历史,展示、认识自己,然后再克服这种异化最后达到无所不包的实在——自我意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关意识、人的存在的初论明显受到这种否定思想的影响,萨特的自为“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的名言体现了意识内部的这种否定,而且他得出这个结论时所运用的方法也类似于黑格尔定义自为的方法。而有关人的存在和自由的重要观点都是由此发挥展开的。

(6)、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

(7)、恶心本来是指一种生理反应,在文中是指清醒的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对世界的偶然性与不可知性的恶心,对存在本身的无意义的恶心,对人的生存的偶然性和无深刻理由的恶心,对人性异化的恶心,对荒诞现实的恶心。

(8)、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9)、萨特《自由之路》三部曲:《不惑之年》《缓期执行》《痛心疾首》(Vintage,1992)

(10)、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11)、人所以是自由的,首先是因为,人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他自身,而是一个面对自我的在场,他总是要向外超越,自由就是人的实在核心中的虚无,它迫使人不断地自我造就,而不象自在那样单纯地“是”。所以,不应把萨特的自由理解为人的本质,而应说人就是自由,“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存在与虚无》第495页)“人命定是自由的”这句名言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由的意义,这句话直译为“人被判决为是自由的”(L’hommeestcondamnéàêtrelibre)。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它:一是命定意味着人不能自己创造出自己的肉体来,他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到世界上来的;二是人一旦被抛到世上,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应为他所做的一切负责任。自由对人是与生俱来,无可逃避,它就是人的宿命。自由对于人与其说是一种幸福,毋宁说是一种痛苦。

(12)、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13)、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存在主义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

(14)、 要感觉到它们,只须稍微孤独一点就够了,孤独到正好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摆脱那个可能是真实的事情就够了。 ——萨特 《恶心》

(15)、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16)、综上所述,萨特所谓的存在与虚无实质上指的仍然是物质与精神、客体与主体、存在与思维。萨特在《存在与虚无》导言中自陈他写作此书旨在揭示一般存在的意义,揭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这两种不同类型存在的意义,在唯心论和实在论之外另辟蹊径,以求阐明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关系。然而,读完《存在与虚无》,我们感到正是在存在与虚无的关系上,萨特陷入了混乱。

(17)、而这一感情究竟能持续多久,不应受到感情以外的因素,诸如法律的干扰。

(18)、《存在与虚无》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原则,力图把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结合起来,以建立一种能够消除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的二元论的《现象学的本体论》。

(19)、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0)、意识是虚无的,而虚伪虽然表现为自由的,但其实根本特性是否定,这其实有点违背我们的直觉,为什么自由也意味着否定呢?因为自由意味着,我们永远不是什么,而是即将成为什么。人这种自为的存在,也一直生活在否定中。你现在拥有的财富,地位,名誉,可能在明天就会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得很多了。

(1)、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2)、《存在与虚无》出版于一九四三年。这部哲学巨著的问世,奠定了萨特在当代法国哲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标志着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形成。这部著作篇幅冗长,语言晦涩,但思路是清晰的,从这条思路展开的论述是严谨的、自成体系的。萨特坚持现象学方法,从意识的内在矛盾出发,紧紧抓住人的存在这个基本问题论证了人的自由。

(3)、该书前半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4)、我知道再也遇不到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人或事了。你知道,去爱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慷慨、不顾一切……在开始甚至还得跳过一道深渊。要是深思熟虑,我不会这么做。而现在,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跳了。

(5)、其次,在萨特的思想中,不仅意识是一种虚无,世界也是虚无的,人的本质同样也是虚无的,为什么呢?

(6)、萨特《存在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7)、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8)、《存在与虚无》中自在与自为这一对重要概念借用的是黑格尔的术语。不过,萨特与黑格尔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区别开来、黑格尔通过否定运动,要达到自在与自为的统 主客体的统一。而萨特的自在与自为是不可能统一的。这对自在与自为统一的否定导致对上帝的否定:否定了永恒与绝对,最终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分道扬镳了。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樱花句子网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精选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到底讲了啥128句文案

本文地址:/juzi/2105.html

上一篇:精选翟鸿燊的讲课104句文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精选楚辞中最唯美的名字女叠词127句文案

    精选楚辞中最唯美的名字女叠词127句文案

    楚辞中最唯美的名字女 1、楚辞中最唯美的名字女单字 (1)、取自于“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羲和”两字于诗文中,指的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取作女孩名字,自有一股祥瑞之气,笼罩于...

    2023-10-17

  • 精选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唯美75句文案

    精选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唯美75句文案

    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句子 1、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句子大全 (1)、人类若不能与其它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2)、(森林像水库,有利农林牧,雨多它能蓄,雨少它能吐) (3)、让我们来保护花...

    2023-10-17

  • 90个qq女生网名两个字带符号好看霸气精选(qq女生

    90个qq女生网名两个字带符号好看霸气精选(qq女生

    一、qq女生网名两个字带符号好看 1、一宁会发光i 2、不限字数的女生诗意网名 3、见“夏翟” 4、V_V 5、>>等待,>>稍等 6、ζ冷瞳、痞子@、来去、疏离° ‖、怡然︶、柠栀ㄣ、柠诺、希亦、...

    2023-10-19

  • 精选高情商家长感谢老师的话简短122句文案

    精选高情商家长感谢老师的话简短122句文案

    劳烦老师费心了的感谢话 1、劳烦老师费心了的感谢话的样本 (1)、老师,我这孩子真是太辛苦你,麻烦你了。谢谢。 (2)、我们都十分感谢老师对孩子的用心教导,尤其是提供我们宝贵的教育方向,...

    2023-10-17

  • 精选怎么组词语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76句文案

    精选怎么组词语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76句文案

    怎么组词语四年级上册语文 1、怎么组词语四年级上册语文16课 (1)、xì隙(缝隙)(空隙)(隙地)(无隙可乘) (2)、(7)从他的言谈举止来看,这件事(显然)是他做的。 (3)、zhào罩笼罩、口罩、外罩、罩衣、...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