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句子 > 精选什么叫卡夫卡式149句文案

精选什么叫卡夫卡式149句文案

提问时间:2023-12-07 11:25:59来源:未知

卡夫卡式的爱什么意思

1、什么叫卡夫卡式的隐喻

(1)、就在他挺直身子紧贴在门上在那儿倾听的当儿,他在脑海里转悠着这些在他当前的状况下完全是毫无用处的念头。有时他疲惫不堪实在无法注意倾听,便懒懒地把头靠在门上,但是立刻又将它挺直,因为连他由此而引起的那个小小的响声也让隔壁听见了,这响声竟让所有的人都沉寂了下来。“现在他又在干什么呢?”稍过片刻父亲说,这话显然是对着门说的。随后这中断了的谈话才又渐渐恢复。

(2)、“现在我也许可以转过身去了吧!”格里高尔边想边重新开始干了起来。他抑制不住因过度劳累而发出的喘息声,也不得不时不时歇一口气。不过倒也没有人催他,一切全听凭他自己做主。当他完成了转身动作时,他便立刻开始径直往回爬去。也对于他和自己的房间之间距离之大感到惊异,根本就不明白,他身体这样虚刚才是怎么几乎不知不觉走完同样这段路的。

(3)、“卡夫卡靠他的作品至少遗留给我们对于理解现代世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两个观念——法庭与审判。”(14)无罪之罪应当如何自救?一开始充满自信,坚信自己是无罪之身,所谓的审判不过是个误会;再到卷入风暴之中无可奈何只能平静接受死亡的惩罚。像不像大多数人的一生?青少年时自有意气风发的负隅顽抗,企图推翻这个社会中一切不合理的规则与制度,年岁增长才发觉一切都只是徒劳,于是随波逐流颓废浑噩到老到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似乎无能为力。这本是个荒诞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必要认真而活?

(4)、(1)《卡夫卡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260页。

(5)、没有先祖、没有婚姻、没有后代,有着野蛮先祖、婚姻和后代的乐趣。全部向我伸出手:先祖、婚姻和后代,但对我太遥远了。(卡夫卡,日记,1922) 

(6)、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在《寻找卡夫卡》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7)、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8)、     二战后,朵拉的身体状态一直不好。她从以色列回到伦敦后肾病就越发严重了。1952年4月她开始写卡夫卡笔记,时断时续,最终没有写完。1952年,在过了自己最后一个生日后,她写下遗愿:“在布拉格葬于卡夫卡身边”,她将自己的遗愿写信告诉了布罗德。1952年8月15日,朵拉在伦敦一家医院去世,享年54岁。8月18日,朵拉被葬在伦敦东哈姆马洛路的犹太教会堂联合公墓,坟墓上没有任何标记。1999年,在朵拉47周年忌日那天,朵拉的亲人和朋友举行了一个纪念碑立碑仪式。朵拉的妹妹萨拉对在战争中唯一幸存却早逝的姐姐说道:“我们希望共同度过我们的生命。不幸的是,你那么年轻就去世了,我们团圆的梦想过早地断送了。你的灵魂纯洁而神圣,你这颗心能宽容一切强加于你的过错。愿你安息,愿你的灵魂加入天堂中那些纯洁的灵魂。”

(9)、100年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和现在一样备受推崇,卡夫卡也是一位养生爱好者,他几乎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咖啡也不碰,极度自律。

(10)、马克斯·勃罗德曾提出《审判》是一部无尽无休的没有定论的小说,这个说法倒是颇有道理。他说:“卡夫卡认为,这场官司永远不应该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本身也是无法结束的;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以K被处决作为结尾的方式违背小说的整个方向,跟笼罩着整个《审判》的那种“无限延宕的”的状态相悖。(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11)、工程师面对的权力有着一个漫无边际的迷宫的特点。他永远也无法到达它那些无穷无尽的通道的尽头,永远也找不到是谁发布了那致命的宣判。所以他跟约瑟夫·K面对法庭,或者土地测量员K面对城堡时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身处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般的机构,他们无法逃出,他们也无法理解。

(12)、“啊,天哪,”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痒痒,便仰卧着慢慢向床头挪过去,好让自己的头抬起来更容易些。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了白色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立刻又把腿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引起他浑身一阵战栗。

(13)、卡夫卡并不仅是一个不喜欢办公室工作,一心扑在写作上的书呆子,事实上,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他喜欢去电影院,饶有兴趣地读科技界的各类新闻;他喜欢旅行,在水面上认识新的国家;他是游泳健将,在布拉格时,就很喜欢划船。

(14)、(14) Kundera. M.,TestamentsBetrayedEssayinNineParts,translatedbyLindaAsher,HarperCollinsPublishers,p10

(15)、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

(16)、(关键词)卡夫卡;卡夫卡谈话录;卡夫卡小说;罪感;罪感文化;耻感文化

(17)、     这部传记从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写起:1924年6月3日,奥地利的基尔林疗养院——

(18)、那些法官、警官、官僚等都不是父亲的替身,父亲的身上倒是浓缩了这些势力,他屈服于这些势力,并且要求儿子也屈服。家庭只有几个从一开始就被“邪恶势力”叩响的门,他们正为即将登堂入室而兴高采烈。在卡夫卡作品里,令人焦虑或者愉悦的东西并非父亲,某种超我或任何一种能指,而早就是美国的技术专家统治或者俄国官僚统治的机器,或者是纳粹的机器。(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19)、虽然卡夫卡不是犹太教徒或基督教徒,但他绝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有着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与宗教情怀。“宗教就是卡夫卡的全部世界,或者说卡夫卡是以宗教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4)卡夫卡的哲学思想与犹太人的宗教情感密不可分。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法的民族,他们把犹太圣经和法典看作与上帝订约而必须遵循的教诲和训诫。不同于基督教义中认为人类在“末日”历劫后能够获救重返伊甸园,在犹太人观念中,所谓“天国”是永远无法抵达的目的地。正如卡夫卡所言:“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5)所以,犹太人并不会因为对上帝的虔信而否认现实生活的意义,相反,他们通过在现世中经历灾难与惩罚感知人类的“罪恶本性”,以此证实人神之间签订的律法诫命依旧有效。

(20)、卡夫卡式”指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写作特色,多体现为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和不确定性。

2、什么叫卡夫卡式

(1)、     只要我与卡夫卡生活在一起,我所看到的就是他和我。除了他自己外任何事情都是不相干的,并且有时是可笑的。他的作品是最无关紧要的。任何试图将他的作品当作他的一部分的做法在我看来都是可笑的。这就是我反对在他死后出版他的作品的原因。除此之外,我现在才开始理解,这里还存在着害怕别人来分享他的恐惧。每一次公开的陈述,每一次谈话,我都认为是对我的私人领域的野蛮入侵。这个世界并不一定要了解卡夫卡。他不关别人的事,因为,的确,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我认为——我现在仍然这么想——毫无疑问,除非你自己认识他,否则你就不可能理解卡夫卡,甚至都不可能对他获得一个模糊的理解。所有试图理解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除非他允许你看着他的眼睛,或是握着他的手。而这些,他当然已经做不到了。

(2)、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窗户外面的朦胧晨曦他还经历着了。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3)、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卡夫卡习惯于采用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

(4)、    凯西出生时,朵拉其实还活着,但是3个月后,也就是1952年8月15日,朵拉去世了。1985年,凯西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寻找朵拉行动”,她游历了布拉格、维也纳、耶路撒冷。从此以后,她追寻朵拉的足迹,从波兰到德国、法国、英格兰、马恩岛,并多次返回捷克共和国和以色列。1996年,凯西在柏林的德国档案库中找到了一些文件和照片,这些文件和照片是1933年柏林的盖世太保从朵拉手中没收走的。2000年凯西又在巴黎发现了朵拉的日记。凯西终于觉得撰写朵拉传记的时机成熟了。

(5)、与前两位相比,卡夫卡与新闻记者米莲娜·耶申斯卡的爱情更具戏剧性。1919年,米莲娜与丈夫住在维也纳时,主动向还不太出名的卡夫卡提出,要将他的小说翻译成捷克语。就这样,他们建立起工作关系,之后发展成为恋爱关系。

(6)、卡夫卡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名叫尤丽叶·沃里泽克,他在小镇养病时认识她,尤丽叶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善解人意的姑娘,卡夫卡也一度要与她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段感情因为父亲的反对而终止,因为尤丽叶的父亲只是一名犹太鞋匠。

(7)、爱情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情感以及肉体上的依赖。而失去爱人的时候往往伴随着胸闷、无食欲、失眠、愤怒、沮丧、怀旧、空虚、寂寞、绝望、郁闷、疲劳、反胃、哭泣以及失去信心。

(8)、他以不寻常的热情投入工作,只为让家人尽快忘掉父亲事业崩溃带来的绝望。

(9)、十八世纪后,流浪的犹太人作为母题越来越频繁地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华兹华斯的《犹太流浪者之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吟》等都被公认化用了流浪的犹太人典故。在卡夫卡代表作之一《猎人格拉胡斯》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对于这一意象的寓指。格拉胡斯的一段自述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10)、      1949年年底到1950年年初,朵拉访问了以色列。她动身之前写道:“有一个孩子并且到巴勒斯坦去,这是弗兰茨的梦想。如今我有了一个孩子——少了弗兰茨,并且要到巴勒斯坦去——少了弗兰茨,但是拿着他的钱买了去那里的票。至少如此。”卡夫卡去世后,考虑到朵拉没有经济来源,卡夫卡的家人与布罗德同意由朵拉领取卡夫卡著作的版税。朵拉在以色列有了终于回家的感觉。大约四个月后朵拉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以色列,她留下了一只装有衣物的箱子和一直随身保存的卡夫卡曾经用过的梳子,她答应很快就会带着女儿回到这里。但是,由于健康的原因,朵拉已不可能重返以色列了。

(11)、卡夫卡所在的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劳工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属于当时正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一部分。尽管公司整体来说欣欣向荣,卡夫卡却注意到公司工作人员的整体效率极低,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管理人员完全没有实际经验或商业意识。保险公司就如整个奥匈帝国的缩影,处于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状态当中。

(12)、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真实。

(13)、     1948年,朵拉在第一次接受有关卡夫卡的公开访问时说道:“我不是客观的,也决不会客观。所以,事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一定程度上,这纯粹是个氛围问题。在我不得不告诉你的故事中,有种内在的真实,而主观性正是其中的一部分。”本书的作者凯西在《序》中特别引用了这段话,她告诉我们,朵拉述说的卡夫卡未必是客观的,而她所说的朵拉也未必是客观的,但这里面都有一种“内在的真实”。比起那些“客观的、滞涩的、分析的”貌似真实的陈述,我们更愿意选择这种“内在的真实”,正如我们明明知道卡夫卡第一次见到朵拉时朵拉应该是25岁,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她那时才19岁,朵拉自己也默然接受了这一流传久远的故事。

(14)、这种诠释在我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卡夫卡抓住了人类生活的一些具体处境,而这种诠释却认为那只是个寓言),但深具启发意义:在权力被神圣化的任何地方,权力自然而然就生出它自身的神学;在权力像上帝一样为所欲为的任何地方,权力就引起对于它的宗教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就可以用一种神学语言来描绘。

(15)、爱即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爱是纯正的正义。

(16)、     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是同朵拉一起度过的。在卡夫卡遇到朵拉之后,这位过去一直想自杀,并将肺结核当作自卫防身的武器的人,完全变成了一个模范病人,他拼命地想活下去。当一位维也纳医学专家向卡夫卡保证,他的病情有些好转时,他高兴得哭了;当他忍受病痛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他正在给朵拉带来更大的痛苦。他对朵拉说:“由于你对我这样好使得疼痛更为剧烈。”卡夫卡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但由于和朵拉在一起他又充满了希望和勇气。由于喉咙疼痛不能说话,他曾在一张纸条上写道:“把你的手放在我的前额上好给我勇气。”卡夫卡想与朵拉结婚,然后移居巴勒斯坦,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但遭到了他父亲的坚决反对,朵拉的父亲也没有同意。最后也因为病情恶化,卡夫卡只得放弃了自己临终前的心愿。卡夫卡去世后,朵拉心都碎了,完全失去了理智。她一直陪伴着卡夫卡,从不担心自己也会感染结核病,拒绝离开卡夫卡的遗体。当卡夫卡的棺木往墓穴里徐徐下放时,朵拉拼命往坟墓里跳,人们得用力把她抱住才行。事后,卡夫卡的朋友克洛普施托克医生感叹道:“只有认识朵拉的人才明白什么是爱情!”

(17)、要冷静耐心。你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认真观看。你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你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

(18)、第公务员从事的只是庞大的行政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工作的目的与前景都是他所不清楚的;这是一个动作手势变得机械化的世界,人们在其中不知道他们所作所为的意义。

(19)、任何语言,无论贫乏还是丰富,都意味着口、舌、齿的一种脱离领土的运动。口、舌、齿的原始领土在食物里。用于发音咬字的时候,它们便脱离了原来的领土。因此,吃与说之间有一次脱节——更有甚者,不论表面看起来如何,吃与写之间也存在着脱节:我们无疑能够边吃边写,这比边吃边说要来得容易,可是,写作可以进一步把词语变成能够跟食物一决高下的东西。这是内容与表达之间的脱节。说话即禁食,写作更是禁食。卡夫卡始终显得无法忘怀食物,食物的最高形式即动物或肉类,以及屠夫、牙齿、脏兮兮的大板牙或金牙。.....禁食是卡夫卡的著述里的一个经常性主题。(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20)、“人的异化”是卡夫卡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变形记》写的就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格里高尔辛勤工作,努力养家,成为工作的机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摧残了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这是第一层异化。

3、卡夫卡it

(1)、上帝,生活,真理——这些只是同一件事实的不同名称……我们时刻在体验它……它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无法获得它的全貌。

(2)、卡夫卡终生都被强烈的犯罪感,以及某种对于惩罚的焦虑所困扰。对卡夫卡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之一莫过于他的父亲。多年以后,卡夫卡在著名的《致父亲》中回忆起,他经常和妹妹奥特拉一起谈论并思考他父亲,但“并不是想要想出什么对付你的办法来……(而是)为了详细研讨那在我们与你之间晃悠的可怕诉讼……在这场诉讼中你总是声称自己是法官,但实际上,你同我们一样,是既弱小又诚惶诚恐的当事人”。(1)父亲专制暴虐的教育方式使卡夫卡感到强烈的自卑与隔阂,但身体孱弱的他又对高大强壮的父亲存有敬畏,这种“俄狄浦斯情结”使得卡夫卡与父亲之间始终无法相互理解。强权阴影下的卑微无力与嫉恨艳羡构成了卡夫卡人生的复杂基调。

(3)、卡夫卡的作品尤为如此,因此不如欣然接受他的种种规则,由外而内地走近他的戏剧,由表及里地理解他的小说。

(4)、(作者为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学生,学号21300120235)

(5)、他又滑下来回复到原来的姿势。“这么早起床,”他想,“简直把人弄得痴痴呆呆的了。人必须要有足够的睡眠。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后宫里的贵妇。譬如每逢我上午回旅店领取已到达的订货单时,这帮老爷们才在吃早饭。我若是对老板来这一手,我立刻就会被解雇。不过话说回来,谁知道被解雇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亲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就会走到老板面前,把我的意见一股脑儿全告诉他。他非从斜面桌上掉下来不可!坐到那张斜面桌上并居高临下同职员说话,而由于他重听,人家就不得不走到他跟前来,这也真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工作方式了。嗯,希望还没有完全破灭,只要等我积攒好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要五六年吧,我就一定把这件事办了。那时候我就会时来运转。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因为火车五点钟开。”

(6)、卡夫卡与女友菲利斯长达五年的爱情关系同样使卡夫卡备受折磨。他一边与菲利斯保持着恋爱关系,一边与菲利斯的好友格雷特纠缠不清。1914年7月,卡夫卡来到柏林,准备与两人一同出发去度假。但此次出游永远也无法成行,第二天早晨,早已知道卡夫卡与格雷特之间纠葛的菲利斯对卡夫卡发出质问,甚至连未来的岳父也专程赶来审判这个罪人。然而,在整个审判期间,卡夫卡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法官并非女友菲利斯,而是他心中早已存在的罪恶感。在这场判决结束的第二天,卡夫卡便投入《审判》的写作之中。

(7)、阅读卡夫卡的作品,从头到尾如同在一个黑白,严肃,荒诞的梦境里面穿行。卡夫卡用支离破碎的情节,忽然出现又消失的人物,和看似无逻辑的行为和言语,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国度。人们在空间中异化,在时间里死去。梦境般的离奇之下,是这个世界处处可见的无意识行为——人们不假思索地做许多事,却从来不曾了解,更不曾思考过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因。正如同《审判》中从头至尾就莫须有的那场诉讼,因为被强行加诸于身,然后便惶惶不可终日陷入自我谴责之中,甚至连社会也通过并默许了这种荒谬的控诉。每个人看上去都和审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也都和审判没有什么真正的关系与影响。在这个体系当中,是一套永无休止的循环诡辩。

(8)、1883年,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母亲出生于商人家庭,父亲出身贫寒,白手起家,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生意人。

(9)、虽然卡夫卡是一个腼腆、不太自信的人,但相貌英俊、又爱好广泛的卡夫卡感情经历也很丰富。

(10)、三是逆说。卡夫卡的小说并不止于荒诞,而且还运用了逆说或反论的手法。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荒诞不经、自相矛盾,但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

(11)、“流浪的犹太人”是圣经传统中的一个角色。据记载,耶稣在前往髑髅地的路上被十字架的重担弄得疲惫不堪,便停下来靠在一个名叫阿哈斯维鲁斯的犹太人的房子里休息。阿哈斯维鲁斯被这种对他的房舍的虚张声势的亵渎所激怒,粗鲁地命令基督离开。耶稣温和地看了阿哈斯维鲁斯一眼,说:“直到我再度降临之前,你将一直在地上流浪!”阿哈斯维鲁斯被救世主眼中的斥责挫败,在内心承认了这判决的力量和权威。然后他服从了基督的命令,在懊丧与悔恨中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从那以后,他永远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徒劳地寻找坟墓和安息。

(12)、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也仍然执着不悔。也许这种不求回报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13)、MilanKundera:TestamentsBetrayedEssayinNineParts,HarperCollinsPublishers

(14)、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这个世界,这便是我全部的陪嫁。

(15)、只有一个精神世界而没有其他存在这一事实夺去了我们的希望而给我们以确切性。

(16)、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法忍受他负罪感的重压,为了找到安宁,他自愿接受惩罚。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处境:有过错就一定有惩罚。

(17)、肯定的是,我身体的状况构成我前进的一个主要阻碍。有了这样一个身体,什么目的也达不到。我将不得不习惯它那接连不断的失败。从最近那些乱做梦、但几乎没有一瞬能连续入睡的夜晚以来,我今天很早就这么没有连贯性,除了额头,其他什么也没感觉到。看到一种半途忍受的状况远远地超出了眼前的情形,我宁愿一下子在喧闹的死亡准备面前手里拿着文卷蜷缩在走廊的水泥板上。我的身躯对它的虚弱来说是太长了,它没有哪怕将将够产生一种大有裨益的热量的脂肪来维持体内的火势,它没有脂肪,思想能从脂肪那里得到营养去满足日常之必需而不伤害整体。孱弱的心脏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常常刺痛我,它怎么能将血液推向这么长的双腿呢?膝盖也许承担了不少的工作,它只是用老态龙钟的力量灌进冰凉的下肢。但现今上面又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 我等待着, 这时下面也分散了一些精力。由于身体的长度,一切都被拽得支离破碎。这个时候,它能做什么呢?因为它也许为我想要达到的目的拥有太少的力量,即使它倾其所有。(卡夫卡,日记,1911)

(18)、可是格里高尔根本不想吓唬什么人,更不想吓唬妹妹。他只是开始转身,想走回自己的房间去,不过这动作显得很引人注目,因为身上有伤残,在做艰难的转身动作时他不得不用脑袋来帮忙,他多次抬起头来并用头撞击地面。他停下来,环顾四周。他的良好意图似乎让人给看出来了,这只是一种瞬间的惊恐。如今大家都默默而忧伤地望着他。

(19)、可既然人的生活只是影子,既然真正的现实在别处,在不可企及处,在非人处,在超人处,那么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神学。确实,最早诠释卡夫卡的人都把他的小说解释为一种宗教寓言。

(20)、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等各种信念相互冲突。 

4、卡夫卡biu

(1)、爱情会给恋爱的双方带来心理的变化。首先是理想化,热恋中的两人会忽略对方的缺点,而夸大对方的优点,理想化可以促使双方相信自己是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即使被喜欢的人拒绝,这个人也会通过忍受痛苦的方式来使毫无回报的行为正当化。

(2)、全世界的卡夫卡研究者都在寻找那个小女孩和那些信件,也许此时此刻,在柏林的某个地方,一位老太太正微笑着回想起那位为他写信的先生。

(3)、我若是自杀, 肯定不是谁的错,即使F的态度显然是可能的诱因。我曾在半睡半醒时想像过将会发生的那一幕景象,当我已经预知了结果,把遗书放在口袋里,到她的住处去,向她求婚而被拒绝,然后将信放在桌上,走到阳台,被所有赶来的人拦住,努力挣脱开来,翻过阳台的栏杆往下跳,拉住我的手不得不一只只松开。遗书里写道,尽管我是为了F而往下跳,但就算她接受了我的求婚,事情对我来说也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卡夫卡,日记,1914)

(4)、寻找类别:樊登读书会州市城市分会代理、企业分会及行业分会代理、樊登书店、樊登读书会企业版合作伙伴等。

(5)、但在创作《变形记》的前一年,卡夫卡在给好友普福尔的信中这样写:

(6)、格里高尔接着又朝窗口望去,那阴暗的天气──人们听得见雨点敲打在窗格子铁皮上的声音──使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忧郁。“还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他想,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他总是又摆荡回复到仰卧姿势。他试了大约一百次,闭上眼睛,好不必看见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后来他开始在腰部感觉到一种还从未感受过的隐痛,这时他才不得不罢休。

(7)、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8)、     总之,说到卡夫卡与朵拉的关系,波兰作家和编辑拉维奇说:“他们从来没有正式结过婚。他们是一见钟情,从相遇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步入了一种永恒的结合。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仅仅持续一年,卡夫卡生命中极度痛苦的最后一年。卡夫卡去世时,他父母认为朵拉是他爱过的唯一一个女人,像他们儿子的妻子。”

(9)、因为看到你那么愤怒,大家心里会想,怪不得他会疯,瞧瞧他的表现,这样你就怎么也说不清了,这就是卡夫卡式欺骗。

(10)、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广为人知,但是在阅读卡夫卡著作时,我们往往都忍不住揣测他的内心世界,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11)、    那时的朵拉与卡夫卡太亲近了,以至于她将卡夫卡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她甚至都不把卡夫卡当作一个作家。当然也是因为这一点,卡夫卡可以放松地写作,即便是当着朵拉的面,而这种情形在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出现过。朵拉反对阅读卡夫卡,尤其反对通过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来了解和认识卡夫卡。1930年她在一封致布罗德的信中写道:

(12)、⑦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被公认为“作家们的作家”,然而他却声称卡夫卡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其身后的“每一位作家在文学上都负债于卡夫卡”。

(13)、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14)、(3)《卡夫卡全集》(第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31-132页。

(15)、在卡夫卡式的世界内,喜剧并不像在莎士比亚那里是悲剧的对应(悲喜剧);它并不靠轻松的口吻试着让悲剧变得更好受些;它并不陪伴悲剧,不,它把悲剧扼杀在摇篮中,这样就使受害者连惟一可以企盼的安慰也失去了:处于(真实的或假设的)悲剧的崇高性中的安慰。工程师失去了祖国,而所有的听众都笑了。

(16)、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指的就是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有纯洁而深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所持续的过程也就是爱的过程。

(17)、最后一个点燃弗兰茨·卡夫卡火苗的女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多拉·迪亚曼特,1923年,卡夫卡在波罗的海附件疗养时认识了她。与多拉的恋情让弗兰茨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完整的恋爱关系,为了她,卡夫卡离开布拉格,搬到柏林与她同住,即使生活清贫,也非常幸福。

(18)、只有一件事情让卡夫卡感到难受和义愤填膺:被人视作专门描写内心活动的作家,躲进文学里苟安偷生,一个专擅描写孤独感,负罪感和伤心事的作家。这其实也怪卡夫卡本人,既然他拿这一切当作幌子.....以便能够预见陷阱,况且是出于幽默感出于同样的理由,人们没有理解卡夫卡的笑声,非常愉悦的笑声。还是出于同样的傻乎乎的理由,人们误以为卡夫卡的文学中有一个远离生活的避难所和一种暴露出怯懦和负罪感的焦虑,显示了卡夫卡内心的凄楚。若想懂得卡夫卡,只需把握两个原则:首先,这是一位笑眯眯的作家,一个笑在内心深处的人,为生活的乐趣而笑;他那小丑式的表白其实是作为陷阱或者马戏表演而亮出来的。其次,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政治作家,未来世界的预言家,因为他执握两个极端,懂得如何在一种全新的配置当中把它们统一起来:他不仅不是一位蛰居斗室的作家,而且他的斗室代表着两股洪流:一股是一位仕途无量的官僚,连通着正在形成中的真实的配置;一股是一个正以最为现实的方式外逃的游牧人,连通着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运动。对于卡夫卡来说,写作或写作的优先地位仅仅意味着一件事: 它决不是文学本身的事情,而是表述行为与欲望连成了一个它超越法律、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整体。然而,表述行为本身又是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一门微观政治学,关于欲望的政治学,它质疑一切决策机构。(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19)、生活在一门非母语的语言当中的人当今有多少?那些不再使用或者尚未使用自己的语言的人,或者对自己非使用不可的多数族裔的语言知之甚少的人,当今又有多少?这是移民,尤其是移民的后代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这是少数族裔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部弱势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大家的问题:怎样才能从自己的语言里提取一部能够深掘语言,促使它沿着一条简洁的革命的道路前进的弱势文学?怎样才能变为自己的语言当中的游牧人、移民和吉卜赛人?卡夫卡的回答是:把婴儿从摇篮里偷走,在绷直的绳子上面起舞。(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20)、最亲爱的父亲:你最近曾问过我,为什么我声称在你面前我感到畏惧。像以往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这一部分正是出于我对你的畏惧,一部分则是因为要说明这种畏惧的根源牵涉到非常多的细节,在谈起它们时我只能把握一半左右。(卡夫卡,致父亲的信)

5、什么是卡夫卡式写作风格

(1)、这里再也没有人能够进去了,因为这道大门仅仅是为你而开的。我现在就去把它关上。(卡夫卡,《在法的门前》)

(2)、在她的记忆中,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属于自己那个时代,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3)、用人类来考验你自己吧。它使怀疑者怀疑,使轻信者相信。

(4)、“因为我,”饥饿艺术家一边说,一边把小脑袋稍稍抬起一点,撮起嘴唇,直伸向管事的耳朵,像要去吻它似的,唯恐对方漏听了他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5)、他从开始新生活的第一天起便知道,父亲认为对他只宜采取极端严厉的态度。因此他便在父亲前面奔走,父亲站住就停下,只要父亲一走动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们就这样在房间里转了几圈,没做出什么重大的动作来,甚至由于格里高尔行走速度很慢,这件事整个儿就不像是一种追逐。所以格里高尔此刻便仍待在地板上,尤其是因为他害怕父亲可能会把往墙上或天花板上逃跑看作是特别恶劣的行径。

(6)、(4) 《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7页。

(7)、在卡夫卡那里,逻辑反过来了。受惩罚的不知道受惩罚的理由。惩罚的荒诞性是那么让人难以忍受,所以为了找到安宁,被控告的要为他所受到的惩罚辩护:有惩罚就一定有过错。

(8)、变成甲虫后,格里高尔遭到了一家人的嫌弃,人们唯利是图,对真情不屑一顾,个体的情感开始衰亡,社会使家庭与人伦都感到陌生,这是第二层异化。

(9)、翻开英语辞典对「卡夫卡式」具体的定义,通常会得到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意思。牛津辞典将它解释为「压迫或噩梦般的性质」,而韦氏辞典则建议:「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10)、在许多对卡夫卡的诠释里,经常可以见到诸如否定的神学或关于缺席的神学,法律的超验性,负罪感的先验性等一些说法。在著名的文本《审判》(以及《流放地》和《万里长城建造时》)里,法律被描绘为一种无内容的纯粹的空洞形式,其对象不得而知:法律因而只能在判决书里表述,而判决书只有当实行惩罚之时方可获知。没有人知道法律的内部有什么。(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11)、⑩1924年6月3日,41岁的卡夫卡病逝。据说,他临死前留给人类的文字是一组写给一个陌生小女孩的信——卡夫卡在街上看到小女孩伤心地哭,她心爱的洋娃娃丢了。卡夫卡安慰她说洋娃娃没丢,只是因对人类的厌倦而出走,并信誓旦旦地说,它会写信回来的。于是每天一封信,以洋娃娃的口吻,以一颗世界上最柔软的心灵,写洋娃娃出走后的经历……

(12)、在《寻找卡夫卡》一书中,以卡夫卡成长经历为主线,贯穿了他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成长历程,在大量精美图片的陪同下,走进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找到他。

(13)、(本文来源网络,仅用于传播和推广阅读,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

(14)、《变形记》写于1912年。一名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他极力想去同亲人联络感情,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荒诞、不合逻辑的世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正是卡夫卡天赋所在。

(15)、我们读卡夫卡、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感受到尼采的遗绪。

(16)、在卡夫卡眼中,父亲是支配家庭及其成员命运的统治者,但他也意识到,父亲并不想伤害家人,造成他们父子之间悲剧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世界距离太远,而且无法互相理解。

(17)、假设卡夫卡曾经写过一部有关蚂蚁的官场的小说,或者一部有关白蚁的城堡的小说: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位查帕克(卡夫卡的同胞和同代人)式的作家,就会写出一部科学幻想小说。或者一部黑色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理想主义小说,隐去真实姓名的小说,这些形式在布拉格学派里不乏其人。卡夫卡就会多多少少直接和象征式地描写当代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悲哀和艰辛,以及机械论和官僚统治的弊端。这些事情没有一件在卡夫卡的写作计划之内。假如他写了蚂蚁的司法体系或者白蚁的城堡,无论现实主义还是象征主义的整个隐喻的系列将会死灰复燃。他也就永远做不到把官僚、警察、司法、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横暴的情欲牢牢地抓在手里。(迦塔利,德勒兹,《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

(18)、“你瞧,父亲,”她突然尖叫起来,“他又来了!”在一阵完全令格里高尔不可思议的惊恐中,妹妹甚至离开了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似的,并急忙奔到父亲背后,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也站起身,像是保护妹妹似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

(19)、许多人通过《变形记》认识卡夫卡,而在《变形记》中也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与被父亲嫌弃的甲虫一样,卡夫卡从小就隐匿于父权阴影之下。

(20)、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是形容那些很难得到的爱人之间的感情,被爱对象很珍贵不容易被占有的感情。

(1)、卡夫卡出生在世纪之交的动荡之中——尼采高喊“上帝已死”,传统理性秩序濒临崩塌,道德与精神领域沦为贫瘠的荒原——罪感正是卡夫卡面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尝试挽救现状的努力。可以说,卡夫卡小说正是西方“罪感”文化的经典例证。

(2)、     朵拉和卡夫卡住在柏林的策伦多夫的时候,朵拉对卡夫卡细心呵护,几近言听计从。朵拉甚至烧掉了卡夫卡的作品。她当着卡夫卡的面烧掉了他许多手稿,包括一出戏剧和一篇有关对奥德萨一件宗教谋杀案审讯的故事,还可能有《地洞》遗失的最后几页。卡夫卡躺在床上观看,朵拉不得不烧。多年后,面对人们的责备和批评,朵拉解释道:“我那时太年轻了,而年轻人是生活在现在或许将来的。毕竟,对他来说,那一切仅仅是自我解放!他被这种想法占据了;那是一种愠怒的固执。为了从这些‘幽灵’手中解放他的灵魂,他要烧掉他写过的一切。我尊重他的愿望,他病倒以后,我当着他的面烧掉他的东西。”

(3)、在《西方正典》一书中,布鲁姆提出“莎士比亚就是西方经典的中心,他设立了文学的标准和限度……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的主要作者都无可避免受到了他的影响。”(8)《哈姆雷特》作为莎剧经典的顶峰,引发了后世作家的各种解读与争议。弗洛伊德从恋母情结出发,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在动手杀害克劳提斯之前内心饱受煎熬,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在孩提时因对母亲的激情而想过弑父之举。哈姆雷特的良知就是他潜意识的负罪感。歌德则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缺乏成为英雄的坚毅品格,在一种既扛不起又丢不下的重荷负担下,走向了沦亡。”(9)

(4)、我们需要的却是能像一种痛苦的不幸一样深深影响我们的书,就像我们爱之更甚于自己的人死去,就像被放逐至森林中与世人隔绝,就像自杀。一本书必须是柄斧头,凿开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 我如此认为。我写的不同于我说的,我说的不同于我想的,我想的不同于我应该想的,如此这般,直到最深的黑暗。(卡夫卡)

(5)、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6)、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7)、     于是,传记开始详细描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那是1923年7月13日,德国北部波罗的海的米里茨。这一天,卡夫卡来到犹太营地参加一个生日晚餐会,他信步来到厨房,见到朵拉正在杀鱼,掏尽鱼的内脏,刮鱼鳞,不禁脱口说道:“一双多么温柔的手,却干着如此血腥的活”("Suchgentlehands,andsuchbloodywork")。在卡夫卡眼里,朵拉就像是一位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走出来的姑娘。朵拉·迪亚曼特(DoraDymant,1898—1952),一个信仰虔诚的波兰犹太人之女。“很多传记都写到卡夫卡和多拉见面时,多拉刚刚19岁—1948年多拉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但那一年她实际上是25岁,卡夫卡40岁。”(尼古拉斯·默里:《卡夫卡》,郑海娟译)朵拉出生于波兰中部城市罗兹附近的帕比亚尼采。她父亲是一位工厂主,学识渊博。后来他们全家迁往西里西亚的柏德岑。朵拉从小接受严格的宗教教育,她能说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1917年,她父亲把她送到了克拉科夫的一所学校,准备让她在东正教学校里当老师,但她违背父亲的意愿逃走了。她父亲后来在德国的布雷斯劳找到了她,并把她带回了家。不久,她再一次逃跑,父亲也就随她去了。1920年,她来到柏林,到了雷曼的犹太人民之家,在那里当一名看护。

(8)、“他必须离开这儿,”妹妹喊道,“这是惟一的途径,父亲。你只需抛开以为这是格里高尔这个念头。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可是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认识到,人和这样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就会自愿跑掉了。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可是这头动物现在却在迫害我们,驱赶房客,显然是想占领整幢寓所,让我们露宿街头。

(9)、④他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无人知晓,身后才获得殊荣,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0)、    1923年9月23日,卡夫卡在犹豫再三后来到了柏林,住进了朵拉预先为他租定的公寓。卡夫卡在40岁时终于实现了一个珍藏弥久的夙愿。正如他告诉朵拉的,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布拉格,虽然很迟,却是生命中伟大的成就,不这样,人将死不瞑目”。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虽然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和柏林寒冬的侵袭,卡夫卡还是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卡夫卡的挚友布罗德在看望过卡夫卡与朵拉后,发现他们的生活简直就是“一首田园诗”。“我终于看到我的朋友精神抖擞;他的身体健康变得更坏,这是事实。而在当时这还算不上危险。弗兰茨谈起那些恶魔终于放他走了。‘我从他们身边溜走了。搬来柏林这件事棒极了,如今他们正在寻找我,却找不到我,至少这会儿找不到。’他终于实现了过上独立生活的理想,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11)、他看见自己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许多条细腿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12)、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13)、弗兰兹·卡夫卡,生于1883年,死于1924年,犹太人,捷克德语小说家。

(14)、(6)《卡夫卡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387页。

(15)、工程师在女秘书的眼中看出了恐惧。他能做什么呢?他赶到《红色权利报》的编辑部,在那儿找到了主编。主编向他道歉,确实,这件事做得真尴尬,可这不是他这位主编的错,他这篇文章是直接从内政部收到的。

(16)、K不知道他是为什么而被控告的。在《审判》的第七章中,他决定审视他的一生,他的过去,“连最小的细节也不放过”。“自我负罪”的机器开始启动了。被控告的在寻找他的过错。

(17)、非法移民,再加上这样一个宣言,可不是件小事。这可是要蹲二十来年监狱的。我们这位工程师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文章讲的就是他,肯定没有错。他的女秘书走进办公室,看到他吓了一跳:“天啊,”她说,“您回来了!这可不明智;您看到人家是怎么写的吗?”

(18)、他的女朋友多拉在一次采访中说,卡夫卡住在柏林时,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得知小女孩弄丢了玩偶后,他马上用轻松的口吻说:“你的娃娃去旅行了,我知道的,她给我写了信。”

(19)、二是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

(20)、     卡夫卡与朵拉的幸福日子没有维持得太久。1924年3月17日,考虑到卡夫卡日益恶化的健康状态,在卡夫卡的舅舅略维的坚持下,卡夫卡在朵拉的搀扶下离开了他们在柏林的那个临时的家,由布罗德陪同登上了前往布拉格的火车。卡夫卡不想将朵拉交给“那所作为他一切灾难来源的房子”,他在保护朵拉不受伤害。三周后,卡夫卡去了维也纳森林疗养院,在那里与朵拉会合。随后的一次紧急转院遇上凄风苦雨,只有一辆敞篷车,卡夫卡要在车上躺四个小时。朵拉用两床毯子将卡夫卡包裹严实,整个旅途中,朵拉站在卡夫卡的前面,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他免受风雨之苦。

(1)、可是格里高尔不得不暗暗对自己说,甚至连这种奔走他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父亲跨出一步,他就得完成大量的动作。他已经开始感到气喘了,从前他那只肺也不太强。他正这样跌跌撞撞往前冲,为了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奔走上,几乎眼睛也不睁开。他愣愣怔怔除了奔跑根本就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可以拯救自己,几乎已经忘记自己是可以随便上墙的,这里的墙壁当然都让精雕细镂、布满尖角和花边的家具挡住了──这时,有什么东西轻轻抛出,飞落在紧挨着他身边的地方,在他前面滚动起来。那是一只苹果,立刻又有第二只向他飞来,格里高尔惊吓得站住了,继续奔走是没有用的,因为父亲已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2)、 王笑盈:《从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之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3

(3)、苏珊•桑塔格▏陀思妥耶夫斯基▏勒克莱齐奥▏博尔赫斯▏雷达▏卡尔维诺▏刘再复▏芥川龙之介▏李敬泽▏帕慕克▏雷蒙德•卡佛▏罗伯-格里耶▏莫迪亚诺▏略萨▏陈晓明▏海明威▏余华▏马尔克斯▏艾米莉•狄金森▏阎连科▏贝克特▏顾彬▏雪漠▏玛格丽特•杜拉斯▏乔治•奥威尔▏聂鲁达▏刘再复▏李泽厚▏萨特▏茨维塔耶娃▏保罗策兰诗▏博纳富瓦▏罗兰•巴特▏阿多尼斯▏布罗茨基▏希尼▏奈保尔▏库切▏宇文所安▏里尔克▏莫里斯•布朗肖▏村上春树▏爱丽丝•门罗▏索尔仁尼琴▏佩索阿▏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耶利内克▏刘亮程▏索尔仁尼琴▏王小妮▏卡夫卡▏加缪▏金斯伯格▏阿列克谢耶维奇▏德里达▏鲁迅▏高尔泰▏布勒东▏毛姆▏布罗茨基▏弗罗斯特▏谷川俊太郎▏福克纳▏本雅明▏米沃什▏胡安•鲁尔福▏杰恩•帕里尼▏波德莱尔▏阿什贝利▏艾米丽•勃朗特▏迪伦马特▏泰戈尔▏纳博科夫▏辛波丝卡▏惠特曼▏狄兰·托马斯▏多丽丝·莱辛▏劳伦斯▏艾吕雅▏契诃夫▏索德格朗▏勒内·夏尔▏高行健▏托马斯·品钦▏鲍勃·迪伦▏阿多尼斯尔▏布考斯基▏荷尔德林▏川端康成▏布封▏阿米亥▏洛尔迦▏希梅内斯▏汪曾祺

(4)、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被警察的严密监视所惩罚。这一惩罚召唤着并没有犯的罪,于是被人控告非法移民的工程师终于真的移民了。有惩罚,就真的有了过错。

(5)、他是地球上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虽然被拴在一根链条上,但这根链条的长度容他自由出入地球上的空间,只是这根链条的长度毕竟有限,不容他越出地球的边界。同样,他也是天空的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被拴在一根类似于空中的链条上。他想要到地球上去,天空中那根链条就会勒紧他的脖子;他想要到天空中去,地球上的那根就会勒住他。尽管如此,他拥有一切可能性,他也感觉到这一点;是的,他甚至拒绝把这整个情形归结于第一次被缚时所犯的一个错误。

(6)、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7)、③他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般瘦小、郁郁寡欢,事实上,他身高82米,相貌英俊。

(8)、在公务员的官僚世界中,首先,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没有行动自由;只有命令与规矩:这是一个服从的世界。

(9)、咨询热线:(0871)65727233或635706018988417021(书童)、13987608899(会长)。

(10)、(11) Bloom.H.,TheWesternCanon,HoughtonMifflinPublishers,P40

(11)、其把灰暗的现实和梦魔般的主观意识,孤独、恐惧、悲苦的情绪表现在创作中,将锐利的斧头击碎心中的冰海,向人们倾诉心声和希望,言辞间闪烁着理想的火花;

(12)、他追逐着事实,犹如一个初学滑冰者那样,而且他无论什么地方都滑,包括禁止滑冰的地方。

(13)、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奥地利小说家,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

(14)、人们经常归纳总结伟大作家的哲学思想和表现方式,衍生出特定的形容词来理解他们:例如荷马式、莎士比亚式、乔伊斯式。而另外两个形容词似乎更适用於现代大多数情况,更为黑暗和局促拘束的景象:「欧威尔型」和「卡夫卡式」。

(15)、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6)、他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17)、“现在怎么办?”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在黑暗中环顾了一下四周。不久他便发现,他现在几乎再也动弹不了了。他对此不感到惊异,他反倒觉得,他迄今居然一直能用这些细腿活动,这才是不自然的。此外他感到相当舒适。他虽然感到浑身疼痛,但是他觉得,疼痛仿佛正在渐渐减轻,最终似乎会完全消失。背上那只烂苹果以及四周蒙上了软乎乎的尘土的那个发炎的部位他几乎已经感觉不到。

(18)、不可摧毁性是一体的;每一个人都是它,同时它又为全体所共有,因此人际间存在着无与伦比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19)、权威不可抗拒。卡夫卡的意识始终被强大却又无法抵御的权威笼罩着,《城堡》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进退不得,最后精疲力竭而死。

(20)、人的主罪有其余皆由此而来:急躁和懒散。由于急躁,他们被逐出了天堂;由于懒散,他们再也回不去。

(1)、W.H.奥登说:“卡夫卡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这句话在几十年后的如今仍然适用。在充斥着卡夫卡式荒诞的现实里,我们更应阅读卡夫卡。

(2)、在卡夫卡的世界,档案就像是柏拉图的理念。它代表的是真正的现实,而人的物质性存在只是投射在幻觉屏幕上的影子。事实上,土地测量员K和那位布拉格的工程师都只是他们档案卡片的影子;他们甚至远远达不到这点:他们只是档案中的一个错误的影子,也就是一些无权作为影子而存在的影子。

(3)、可以怎样理解这种没完没了的、不确定的文字推理呢?卡夫卡在论及犹太德语文学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形象式的解答:“所以说这是一种从所有方面看来都不可能的文学,一种吉卜赛文学,它把德国孩子从摇篮中偷出,匆匆忙忙地安置一下,因为总得有个人去绳索上跳舞(但这甚至不是那德国孩子,这什么都不是,人们只不过说,有人在跳舞)……”(卡夫卡1996:7:421)我们大概都听过这样一个欧洲民间传说罢:“古代欧洲各地都有『Changeling』(被妖精掉包的孩子)传说:接受洗礼前的婴儿,有时会不小心被妖精从摇篮偷走,而留下满脸皱纹如老人的妖精之子。以致家中小孩突然生病时,大人就怀疑这是被掉包的小孩,甚至还会加以虐待。”(吴继文2002:300)身为犹太德语作家的卡夫卡,不是那个被妖精从摇篮偷走的孩子,他不过是那名被妖精留下的“满脸皱纹如老人的妖精之子”而已。因此,卡夫卡才会说:“这甚至不是那德国孩子,这什么都不是”。(张历君,《换取的孩子:卡夫卡与犹太德语文学》)

(4)、 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⑤有学者撰文称,卡夫卡是在父亲“不许顶嘴”、“我要把你像鱼一样撕碎”的“威权”中长大。36岁时,他终于鼓足勇气,借一封长信《致父亲》,将压抑和盘托出,“假如你是我的朋友、上司、叔伯、祖父甚至岳父,我会感到很幸运。惟独作为父亲,你对我来说太强大了,特别是因为我的弟弟们幼年夭折,妹妹们都比我小很多,这样,我就不得不独自承受你的头一番重击,而我又太弱,实在承受不了。”

(6)、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d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7)、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

(8)、卡夫卡的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哲理性而来。

(9)、因此,在我的态度中,我对不好的衣服听之任之,走在街上,佝着背,斜着肩,双手和双臂不知所措。我害怕照镜子,因为它会在一种我认为不可避免的丑陋中照出我来,而且这丑陋不可能全部按真实反映出来。我要是真有那样的外貌,我肯定会引起更大的震动。在星期日散步时,我忍受了母亲在我后背上温柔的推搡和许多太抽象的提醒和预言,我无法将这些跟我当时眼前的担心挂起钩来,最主要的是,我缺少哪怕只是微微地为实际的未来预先操心一下的能力。我和我的思想停留在眼前的事物和它们目前的状况之中,不是出于彻底性或过分坚守的兴趣、而是出于悲哀和恐惧。只要它不引起思想上的软弱,出于悲哀,因为当今对我来说是那么可悲,我相信,在这个当代充满幸福之前,我是不可能离开它的。出于恐惧,因为我是多么害怕眼前迈出最小的步子啊,我认为在我轻蔑而幼稚可笑出场的时候,我带着严肃的责任感去评判伟大的具有男子气概的未来是不值得的。这个未来对我来说是多么地不可能出现啊。在我看来,每个小小的前进就像是一种欺骗,最近的东西是够不着的。(卡夫卡,日记,1912)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樱花句子网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精选什么叫卡夫卡式149句文案

本文地址:/juzi/11012.html

相关文章

  • 100个蒙蒙细雨心情唯美句子简短精选(让对方看了

    100个蒙蒙细雨心情唯美句子简短精选(让对方看了

    一、让对方看了扎心网名,蒙蒙细雨,么意思 1、读不懂的流年用尽热情几忆旧人让对方看到心疼的网名如果没有离开。 2、✿夏花流年 3、原则要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4、╰我迷失在了记忆的迷宫里...

    2023-11-27

  • 68个优雅三个字网名带数字精选(优雅三个字网名

    68个优雅三个字网名带数字精选(优雅三个字网名

    一、优雅三个字网名 1、被淹死的鱼 2、凉城空 3、(29)墨ˋ离汐 4、有内涵的三字昵称:有内涵的三字网名 5、特色的企业头像。 6、痴守欲 7、山高路远,来日方长。 8、权酒歌 9、三个字网名气质优雅...

    2023-11-09

  • 精选感恩父亲的一段话86句文案

    精选感恩父亲的一段话86句文案

    感恩父亲 1、感恩父亲演讲稿 (1)、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

    2023-10-25

  • 54个情侣名称繁体字精选(情侣网名繁体字超霸气

    54个情侣名称繁体字精选(情侣网名繁体字超霸气

    一、情侣网名繁体字超霸气 1、  2、プ不多不少。 | プ不深不浅。 3、妞丶你是我的 | 爷丶我是你的 4、神生ぷ死簿 5、最火情侣网名繁体字:好听的情侣繁体字网名 6、女人不用爲了男人放棄自 7、...

    2023-11-17

  • 精选女人努力生活的成语72句文案

    精选女人努力生活的成语72句文案

    女人努力生活的句子 1、女人努力生活的句子经典语录 (1)、有时命运的戏谑就在于,你一直犹豫不决,等到终于下定决心,已经到了谢幕的时间。 (2)、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2023-10-17